家庭医生在线首页 > 妇产 > 正文

产后血气痛

2015-07-28 10:30:35  来源:太平洋亲子网    转载

症状 产后血气痛

概述 产后血气痛,病证名。指产后余血未尽,瘀血阻滞所致腹痛身热等症状。

部位 腹部

人群 孕妇

产后血气痛概述

病因

产后血气痛常见于产后腹痛,产后腹痛的原因是由于子宫收缩所致,子宫收缩时,引起血管缺血,组织缺氧,神经纤维受压,所以产妇感到腹痛。当子宫收缩停止时,血液流通,血管畅通,组织有血氧供给,神经纤维解除挤压,疼痛消失,这个过程一般在1—2天内完成。

初产妇因子宫纤维较为紧密,子宫收缩不甚强烈,易复原,且复原所需时间也较短,疼痛不明显。经产妇由于多次妊娠,子宫肌纤维多次牵拉,复原较难,疼痛时间相对延长,且疼痛也较初产妇剧烈些。

产后腹痛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。如果疼痛时间超过一周,并为连续性腹痛,或伴有恶露量多、色暗红、多血块、有秽臭气味,多属于盆腔有炎症,应请医生检查治疗。

产后腹痛主要是气血运行不畅,迟滞而痛,有虚实之分。虚者以血虚多见,由于产后失血,冲任空虚,胞宫失养,气血运行无力,而使血流运行迟缓,滞而腹痛;实者以血瘀为主,可因肝郁气滞或受寒而致瘀血停滞胞宫,不通则痛。


检查诊断

分娩后下腹疼痛,称作“产后腹痛”,古称“儿枕痛”。有的人腹部疼痛剧烈,而且拒绝触按、按之有结块、恶露不肯下,此是瘀血阻在子宫引起;有的人疼痛夹冷感,得热痛感减轻、恶露量少、色紫、有块,此是寒气入宫、气血阻塞所致。

产后腹痛病大多是瘀和寒引起,但也有失血过多子宫失于滋养而表现隐痛空空、恶露色淡的,此当以补养法治疗。分娩时防止产后出血,产后勿食生冷,注意保暖,情志要舒畅,在产后即服3~5剂生化汤,可以减少或预防此病的发生。如果腹痛剧烈并伴有其他兼证,如发热、腹泻,或有症瘕病史者等,应注意是否有其他病变。

诊断要点:

产后出现下腹阵发性疼痛,难以忍受。或腹部绵绵,持续不解。不伴寒热等症者,可诊断为产后腹痛。

产后腹痛应与伤食腹痛及感染邪毒所致的腹痛相鉴别。前者有伤食史,痛在胃脘,有大便异常。


治疗护理

一、血虚型

证见:产后小腹隐痛或绵绵作痛,持续不解。恶露量少,色淡,质稀。头晕眼花,心悸怔忡,大便干结,胃纳欠佳。舌淡苔白,脉细弱。

治法:养血益气。

方药:

主方肠宁汤(傅山《傅青主女科》)加减。

处方:当归15克,熟地黄20克,阿胶15克(烊化),麦冬15克,党参20克,山药20克,甘草6克,续断15克,肉桂5克(煽服),白芍20克。水煎服。

傅青主指出:“血虚之疼,必须用补血之药;而补血之味,多是润滑之品,恐与大肠不无相碍。然产后血虚,肠多干燥,润滑正相宜也,何碍之有?”此方补气补血,“气血既生,不必止痛而痛自止也”。

二、血瘀型

证见:产后小腹刺痛或胀痛拒按,阵发性发作。恶露量多少不一,色黯有块,块下痛减。面色青白,胸胁胀痛,四肢不温。舌黯苔白,脉弦涩。

治法:活血化瘀,散寒止痛。

方药:

1、主方生化汤(傅山)加减

处方:当归15克,川芎10克,桃仁15克,炙甘草6克,炮姜10克,益母草30克,丹参15克,香附子12克。水煎服。

如胀较痛明显者,加枳壳、白芍,以和血行滞。如兼乳汁缺乏者,加黄精、王不留行、炮穿山甲、何首乌、北黄芪,以补气血通乳汁。

2、单方验方香附APC合剂 香附子3克(研末),APC1片,开水冲服。


预防保健

1、新产后腹痛是产后的自然现象,因为胎儿、胎盘娩出后,空虚增大的子宫,通过逐渐缩复而恢复至妊娠前大小,子宫缩复时宫内血流暂时阻止,可出现腹痛,但这种腹痛较轻,可以耐受,不需治疗。如果腹痛较剧可按中医辨证治疗。

2、临产时注意保暖,防止因受寒而致腹痛。

3、临产及产后要预防出血而致的产后腹痛。

(责任编辑:苏雅婷 )

  • 江国柱

  • 沈鼎明

  • 冯晓霞

  • 李孝生

专家答疑少精症患者一定会不育吗?

广东省中医院 专家在线解答网友疑惑

古炽明 副主任医师

擅长:泌尿系肿瘤、泌尿系结石、前列腺疾病的微创腔镜诊治....[详情]